(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了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程子回忆说:“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他从十七八岁开始读《论语》,当时就已经通晓文字的含义,读的时间越长,读的遍数越多,就越感觉到义理深刻,回味无穷。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心思纷乱。程颐说:“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二程遗书》卷十五)。根据他的观察,思绪纷杂,心不宁静,乃是读书人的通病。程子反复强调:“只是心静。静而后能照。”(《二程遗书》卷十八)水静下来才能映照世界万物,心静下来才能开启智慧之门,这意味着,只有当你的心足够宁静时,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圣人之言。
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恐怕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程颐主张通读经典、窥其全貌,尤其是要平心易气、阙其疑处。他特别强调,读《论语》要“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要逐字逐句地去研读,探求其中的微言大义,最好是朗读甚至背诵出来,不断咀嚼品味,反复加以谛思。读书时保持平心静气、心态平和,遇到不懂之处,不妨暂且搁置,不必妄加评论。事实上,阅读经典、研究经典,不仅需要有“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那样的苦读精神,还需要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那样的淡定从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的增加,经典当中的精妙义理就有可能慢慢呈现出来。
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程子说:“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一读到《论语》和《孟子》,就感到十分亲切、心生喜悦,甚至心领神会、心意相通。因此,对于这些经典,一定要熟读精思、用心体会。程子强调:“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
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个人读书一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张载曾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学习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能够提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程子强调:“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阅读古代经典,最好能够安住当下、沉浸其中,仿佛亲临其境,孔孟之教诲,如同对我所说。如此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
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
(作者:谢青松,系云南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