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高端品牌网 > 数据 > 内容页

「知产明星」华为樊志勇:无悔20年知产路 做持续创新的护航者

2023-08-31 12:35:45 来源:集微网

【本期人物】樊志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部长,负责公司全球知识产权运营,包括知识产权组合管理、许可、交易和争议解决。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取得了通信工程学士学位。于1999年加入华为,在2005年加入知识产权部之前,曾在研发和营销部门工作。华为知识产权部现有400+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在全球拥有超过 12万项有效专利。

集微网报道 见到樊志勇时,他从刚刚结束的华为中国专利合作伙伴大会现场匆匆赶来。华为工程师标配的眼镜,休闲的穿着,谦逊且低调的言谈,樊志勇似乎没有想象中的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五企业的知识产权主管应有的“气场”。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喜欢打安全牌的人,谦和的外表下,其实藏着热衷挑战、大胆突破的底色。

作为一名华为老兵,樊志勇见证了华为知识产权业务体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之路,亲历了华为知识产权团队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他和他的团队,一路护航着华为这家全球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在持续创新的大道上稳健前行。听他娓娓道来华为知产业务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仿佛那鲜活的一幕幕就在眼前。


(资料图)

樊志勇坦言当年公司决定大力投入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的决策明智且有远见,展望未来,樊志勇则坚信“道虽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

初入行业“我做知识产权工作,没有选择”

樊志勇出生于航天系统的工程师家庭,从小的玩具就是电阻、电容、计算机等,也没少“仰望星空”。高考时他选择了热门的通信工程专业。父母及家庭的影响,让樊志勇更多了一份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决心,于是在毕业时,樊志勇并没有跟随当时的潮流加入外企,去“卖外国货”,而是选择进入华为研发部门,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做自己的产品”。

但正如人生没有编排好的剧本,对樊志勇来说进入知识产权行业,是偶然,也是必然。

千禧年初,中国刚刚叩开WTO的大门,和众多具有雄心的国内企业一样,华为也踌躇满志地踏上国际化征程,成为最早一批出海的高科技企业。

没承想刚刚迈出去一只脚,就遭遇当头一棒,通信行业国际知名企业思科在美国发起了对华为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

一方面,这场诉讼把华为卷入包括软件著作权、专利、商业秘密等在内的一系列知识产权争议。另一方面,诉讼从舆论上将与华为的商业纠纷上升到“中国是否践行WTO精神”的高度。很多欧美客户因此暂停了与华为的合作。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华为抽调了多部门精兵强将团队合作。不同于一般诉讼,知识产权诉讼不仅需要法务,更需要懂技术、产品、市场的人才参与。彼时刚刚从相关产品的开发部门调到市场部门的樊志勇恰好属于这样的“通才”。

虽然当时来看,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但华为凭借多年自主研发的事实,最终消除了合作伙伴、客户的担忧,原告也决定和华为和解。在这个过程中,樊志勇的工作能力受到认可,与知识产权的缘分也就此结下。

专利纠纷往往是企业的成人礼,虽然早在1995年华为就已经成立了知识产权部门并申请了第一件专利,但直到该案件的出现,华为的知识产权业务才算真正起航。如果说在此之前华为的知识产权还是研发团队的“荣誉勋章”,那么之后的华为就已经开始有了自己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划下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积累自有知识产权”的准则。

起初,主要是觉得专利是一个荣誉。但走出国门之外,才真正见到知识产权是怎么运用、怎么在商业化过程中发挥价值。”20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的诉讼,樊志勇认为那对华为来说是一堂深刻的知识产权课。

此后,华为大幅增加了对知识产权的投入力度。2005年,樊志勇以部长助理身份正式进入华为知识产权部门,彼时团队仅有十几个人,专利申请不过两三千件;一年以后,团队规模已经达到上百人,专利申请数量翻了两番。

“我加入思科诉讼项目组、后来调到知识产权部,都是公司直接安排的,没有和我商量。”樊志勇回忆说,“但是我知道,公司从遇到这个诉讼,到重视知识产权,也是没有选择的。

夯实基础:“我们的选择是加大研发投入,而不是对抗知识产权的价值”

与那些面对知识产权的挑战时,选择对抗知识产权价值的公司不同,华为选择了尊重知识产权,并加大研发投入获得并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在这样的导向下,进入知识产权部门的头几年,樊志勇的工作主要围绕专利申请展开。当时,华为知识产权业务提出了“08自保”的战略目标,即到2008年实现知识产权不再是产品市场准入的障碍。其中,获得自己的专利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

虽然有过专利诉讼案的参与经历,但专利申请对于樊志勇而言依然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一方面,对于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并不熟悉,专利申请的基层工作能力欠缺。另一方面,又要承担一些管理责任,樊志勇坦言挑战巨大。

但凡事就怕认真二字,爱钻研、做事有股子韧劲的樊志勇一边大量研读专利方面的专业书籍、案例,一边在工作实践中摸索门道,逐渐提升自己的业务和管理能力。

那段时间,华为正处于全面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时期。高通、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等海外通信巨头纷纷与华为展开许可谈判。华为必须迅速积累专利形成谈判筹码,但当时专利审查周期较长,从申请到授权往往需要数年时间。

为了加快授权速度,樊志勇与同事们识别出高价值专利,与各国专利局积极沟通,申请加速审查。当时中国专利局并没有建立加快审查制度,欧洲专利局和美国专利局虽有但效果并不明显,专利局之间的审查“高速公路”(PPH)还在试点中。于是樊志勇和团队主动与这些专利局联系,推动国内逐步建立加快审查程序,向欧洲专利局提出优化程序建议……

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华为的知识产权团队在一次次沟通中摸索出专利申请、管理及尽快获得授权的途径,国家知识产权局也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不断优化和完善了审查规则。

但深入来看,实现自保不只是数量之功,在谈判中经得起质证,价值被认可才算有意义。一味追求专利数量,会分散专利团队人员的注意力,导致平均每件专利投入的时间不足,不利于识别和打造经得起谈判和诉讼挑战的高价值专利。

许可谈判的进行会不断将压力或信息传递到专利申请团队。如果经过谈判发现我们自己的专利都不行,对方的专利确实比较好,我们还是得多交点许可费。否则,友商如果起诉我们,我们就算反诉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是增加了自己的成本而已。”樊志勇说。

为此,2006年起,华为知识产权团队建立了专业高效的专利评审制度,从专利的创新性、市场价值、侵权证据可获得性、可规避性等几个维度去评估专利的价值和质量,引导华为专利的“含金量”不断提升。作为公司核心战略之一,华为在4G等行业标准研究方面的大力投入更是为专利工作源源不断的输送了高质量和高价值的发明。

此后,在与国际巨头的许可谈判和诉讼的过程中,华为积累的专利逐步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些高质量的专利受到了对方认可。作为当年专利质量工作的负责人,樊志勇真正体认到专利的价值,也让他油然升起对专利工作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认为当年公司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加大研发投入,”樊志勇提到,“很多公司选择对抗知识产权,抨击知识产权的价值,甚至把抄袭和低价作为企业竞争力,现在那些公司很多都不在了。而我们选择了尊重知识产权,同时加大研发创新,所以我们有了现在的积累和成绩。

学以致用:“诉讼费就是我们的学费”

新世纪的头十年,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华为在知识产权领域初步实现了“自保”的目标。在2010年前后,华为的授权专利已经达到能够与国际领先厂商相对平衡的水平。但是这些专利如何为公司发挥更大价值,大家并没有经验。

此时全球知识产权许可市场进入一段前所未有的阵痛期。3G时代末到4G时代初,手机智能化的浪潮随着iPhone的横空出世席卷全球,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等传统通信公司的手机产品在苹果等IT公司的冲击下逐渐被市场抛弃。传统的以产品利润保证研发投入的模式行不通了,这些通信公司需要用专利许可进行反哺。新的价值循环需要建立新的商业逻辑,其中就涉及定价的问题,专利权人和实施人的摩擦在所难免,通过谈判甚至诉讼寻求平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作为通信领域的主要玩家之一,华为决定创立自己的手机品牌,也毫无悬念地卷入这股“诉讼潮”中。据美国PatentFreedom公司统计,仅在2009-2013年期间,华为就曾遭受过超过54起专利诉讼。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樊志勇开始参与诉讼和纠纷解决工作。

频繁的诉讼案件对于知识产权从业者的挑战极大。不仅有案件本身带来的压力,各国知识产权制度差异、法律的演进、司法偏见等都是需要克服 的困难。华为需要在诸多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

但樊志勇的人生字典中,迎难而上总是第一选择。从大量研究专利技术和司法判例案例,到代表公司出庭作证,在这样一次次学习与锻炼中,不断提升战斗力,樊志勇逐渐适应了新时期的挑战。

提及诉讼工作的收获,樊志勇认为,最有价值的还是积累了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经验。

包括专利运营的规则、在作为原告或被告的各种场景下如何行使权利。我们积累的这些经验,对许可务到底如何去做、如何进行合理定价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樊志勇总结道,“在这些诉讼中,公司花了不少律师费,这也是我们交的学费,让我们获得了大量书本上获取不到的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并非为了制定许可规则而参与诉讼,但为了解决现实谈判、许可交易中的问题而发生的诉讼,却让华为在客观上为全球专利许可制度做了贡献。Interdigital诉华为案、华为诉中兴案……一个个经典案例为4G时代的许可定下了框架。

2016年初,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在一次会议上,将知识产权比喻为“核保护伞”,表示出对于知识产权的肯定,同时也是华为自信的体现。就在同年,华为与三星的专利战打响,主动亮剑的果敢与世纪之初的谨慎自保形成鲜明的对照,背后则是实力底气的体现。

继往开来: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奉献绵薄之力

2018年,随着地缘政治问题的发酵,华为进入了一段充满挑战的时期。樊志勇也暂时离开华为知识产权部门转而负责起美国相关的法律政策工作。到2021年,他再次回到知识产权部,开始全面负责部门的工作。

新的十年,华为的知识产权业务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21年,华为知识产权业务也冲破了“成本超过收益”的藩篱,走向强大而成熟。2022年,华为宣布与三星续签许可协议,并和OPPO、戴姆勒等手机、汽车等领先企业首次签订专利许可协议。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重磅许可协议,成为华为在知识产权之路深耕多年、持续精进的最佳馈赠。

20多年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华为的专利价值已然开枝散叶,在蜂窝技术、Wi-Fi、音视频编解码等主流标准领域已得到广泛认可。根据华为披露的信息,截至2023年7月,华为已经签订了近200份专利许可协议。2022年年度专利许可收入达到5.6亿美金。

不止如此,华为在专注创新,沉淀高质量高价值专利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专利运营合作,支持专利池为主流标准提供“一站式”许可,通过合理激励开放标准的研究投入,让资源迸发能量和活力,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互惠共赢与新的突破。

专利质量是专利池成功的基础,中小企业以及垂直行业公司通常没有能力评估大量ICT(信息通信技术)专利的技术优势,而专利池可帮助他们更高效地获取专利。”樊志勇介绍道,“华为基于已拥有的大量优质专利及对行业标准的贡献,将助力专利池合作伙伴和被许可人取得成功。”

回顾进入知识产权行业近20年的体悟,樊志勇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挑战”:从思科诉讼,到08自保;从在谈判中获得合理的商务条件,到获得许可客户对华为专利价值的认可;从管理国内外的诉讼,到构建健康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无论对于华为还是樊志勇来说,每一次挑战都是修炼和蜕变,按部就班从不是他们的作风,突破和挑战才是他们的基调。

谈及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受益终生的特点,樊志勇谦逊地说:“走到今天,我一直在持续地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投入学习,我和团队相信知识产权蕴含的无限价值,我们的追求是通过知识产权,为产业和行业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华为和像我们一样的众多创新企业得以生存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大价值。

未来华为知识产权团队的“开疆拓土”,樊志勇的重任依然在肩,但樊志勇已然胸有丘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外如是。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就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但更幸运的是樊志勇在发现使命之后,能和团队一起勠力同心,不断攻坚克难,让“使命”必达。华为知识产权团队如斯,樊志勇亦如斯。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